沪深珠先行地区金融国企整合发展的启示


发布时间:

2023-05-24

浏览量:

地方金融国企应在债权融资和股权投资
两个维度助力园区建设和优势产业集聚


  近年来,城投债违约风险频发,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甚至影响到了国家的战略部署。2021年7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发[2021]15号),意见指出“不得以任何形式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加强融资平台公司新增融资管理”“妥善化解存量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意见表明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加强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进一步收紧地方城投公司的融资。过去,地方政府将土地出让金、土地使用权转让税费等作为城市经营的动能。在房产税改革试点的背景下,在2020年底全国城市化率已高达63.89%、江苏城市化率73.4%的现状下,地方政府高度依赖土地财政的格局必然要被打破,需要寻求新的城市经营动能。在这两大特定背景下,我们研究了上海、深圳、珠海的做法,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城市经营动能到了转换的关键时期,先行地区已经纷纷“打法创新”。
一、先行地区做法
(一)上海市
  2021年11月,上港集团(600018)、华建集团(600629)、上海机场(600009)、上海电气(601727)4家上海市属国有上市公司将部分国有股权无偿划转至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划转股权总价值约428亿元。重组上海国投是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主要行动之一,上海国投注册资本于今年3月由1亿元增加至100亿元,经营范围变更为国有资本运营与管理、股权投资、实业投资、社会经济咨询,设有全资子企业上海国投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投资认缴15亿元出资国企混改基金(国家级)。
上海此次国企改革的亮点即是重组上海国投,以上海国投为市级金融平台,实施国有资本战略性持股管理和资本运作,承担市场竞争类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开展市场化、专业化股权投资基金运营。
(二)深圳市
  深圳国企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改革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将承担政府有关国企改制任务并入的352家企业缩减至50余家;对标新加坡淡马锡的企业化、市场化运营模式,建立授权、法人治理、选人用人、激励约束、投资管理、风险管理六大机制;启动11家企业混改,引入社会资本48亿元;收购多家上市公司股权,接收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综合型金融控股集团,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培育,以金融为手段,一方面强化资金募集,在债权端投资园区建设,另一方面在股权端招引、投资战略新兴产业,打造“科技金融、科技园区、科技产业”三大产业集群。
深圳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成果被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全国推广,国企市场化改革做法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列入47条“深圳经验”向全国推广。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是深圳国企改革的缩影,截至2021年6月底,资产规模达8895亿元,已跻身世界500强,注册资本于2020年11月增资至280.09亿元,有41家全资、控股企业,其中包括13家上市公司。
(三)珠海市
  与去年我市国企大范围整合几乎同一时间,2020年3月,珠海市启动国企重组整合,市属国企数量由16家整合至12家。核心做法有两点:一是做大做强华发集团。通过增资、无偿划转、股权整合、并购资产等方式,华发集团控股了5家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企业、4家AAA信用主体子企业,依托其牌照优势成为市级现代金融业平台、科技创投平台;二是将格力集团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实施“资本+产业”双轮驱动。
  珠海改革的最大亮点是重组方案的第一条,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重点投资战略新兴产业。
二、先行地区金融国企发挥的作用
  先行地区新一轮国资重组有别于以往发展传统城投平台,而是打造以金融业、产业投资为主业的国资平台,为城市经营发展提供金融动能,这是继全国各地纷纷组建“城投类平台”之后又一风向标式的“打法创新”。主要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
(一)金融渠道功能。以做大平台资产和提升主体信用评级为基础,开展资本运作,募集低成本市场化资金;运用金融工具和产品,为城市运营主体提供资金渠道。如珠海华发集团完成30亿元纾困公司债券的注册、20亿元公司债券的注册和发行;配合华通金租发行8亿元金融债、横琴人寿发行11亿元保险资本债;通过金融牌照平台向实体经济投放超过千亿元。
(二)产业投资功能。运营政策性引导基金,以“母基金+直投”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新兴产业;设立“上市公司+并购基金”、定增基金等,引导上市公司开展外延式并购,投资产业链中的细分新兴领域。如深投控管理各类基金96只,总规模1064亿元,其中深圳天使母基金规模为100亿元。
(三)招商引资功能。运营各类政策性招商基金、园区基金,以资本为纽带,采取“以投促引”的原则,推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助力新兴产业集聚。如过去一年中,珠海格力集团累计投资产业项目279个,总投资金额超245亿元;推动36个优质产业项目落地珠海,新增注册资本超53亿元,总投资超130亿元。
(四)资本管理功能。为城市运营主体提供银行委托贷款、信托计划、保理、担保等融资服务;战略性持有上市公司股权,依法合规进行账户管理。如深投控累计服务企业7.7万家,提供担保金额近1.1万亿元;上海国投、深投控、珠海华发集团通过无偿划转、并购等方式分别持有4家、13家和5家上市公司股权。
三、先行地区做法对扬州金融集团的启示
  2020年,市委、市政府推进市属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工作,确认扬州金融集团的主营业务为金融业,市政府授权政策性基金的运营、管理,类金融业。
集团新一届班子按照市委、市政府对金融集团的主业定位,立足企业实际、加强研判分析,针对集团存在的体制机制不活、体量规模小、无信用评级、没有融资能力等问题,根据新金融政策调整、城市经营动能转换、招商引资方式转换等带来的机遇,研究确立了“强基础、扩规模、做平台”三步走发展战略,聚焦主责主业,不断推进盈利逻辑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工具创新,在资金募集和股权投资两个维度,强化基金招商,服务产业发展;强化金融支持,服务创新创业;强化资金募集,服务区域经济,努力成为市委市政府经营城市、发展经济可依托的金融平台企业。
  截至2021年11月底,集团提前超额完成市国资委下达的年度考核目标任务,在计提既往不良4700万元后,实现考核利润1.44亿元;集团总资产由去年底的28.7亿元增长到近40亿元,较去年底增长近40%。到2022年初,集团总资产可望达50亿元。目前,8亿元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正在申报上交所挂牌发行。
(一)强基础。用一年左右时间,夯实集团发展的管理基础,对企业进行市场化赋能。将2021年作为 “机制激活年” “运作规范年”“氛围和谐年”。
1、抓机制激活,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集团通过制度设计与重构,新制定职工宽带薪酬、子企业三年绩效考核、盈利逻辑创新奖、超额利润提成奖等多项制度,实行全员考核、子企业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建立了真正能够实现“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薪酬能高能低”的全新机制。三项制度改革成为市国资委向省国资委报送的扬州唯一典型案例。
2、抓规范运作,管控企业经营风险。确定了基本投资原则,债权类投资的边界确定在市域范围内,以国有企业、国有平台和地方政府为主要市场。强化各类管控制度执行,制定《不良资产处置管理办法》。重新调整评审会(投委会)成员,落实下沉责任,并通过规范项目可研、投后管理、建立项目后评价制度,强化全流程管控。明确财务部门作为风险提示起点,建立不良发生通知第一时间传签制度,确保不良发生及时通报、不良发生多部门协同、不良发生快速处置。
3、抓氛围和谐,打造优良企业文化。全面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对重大决策事项建立横向、纵向征询意见建议机制,改善会风,提高决策效率。倡导沟通文化,定期组织召开业务座谈会,开展业务交流、学习交流活动;倡导关爱文化,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氛围,互帮互助彼此关心关爱;大力营造团队精神,形成共同创造价值的氛围,打造有温度、有梦想、有活力的新时代企业,今年引入一名股权投资基金方面的博士管理人才。 
(二)扩规模。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集团资产规模翻番,解决无信用评级问题。重点是运用金融思维,不断推进盈利逻辑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工具创新。
1、加强国企合作,扩大资产规模。以共赢为前提,加强与市属国企的战略合作,加强资金筹措,加强股权投资项目合作。以双赢为共识,推进与县(市、区)国有企业优质资产整合、股权合作、资金融通,瞄准提升集团信用评级,迅速提升资产规模。以多赢为目标,集团已与江都区、宝应县形成初步合作意向,坚持市场主导、专业化运营的原则,推进县(市、区)合作共赢。
2、创新市场融资,扩大融资规模。加强金融工具创新,灵活运用各类金融工具,实现资金募集的“短短配”、“短长配”,初期主要运用资产证券化工具,获得信用评级后,在中长期债券发行上发力,确保充分运用杠杆,切实保证资金流的稳定接续、不断放大。近期,集团以持有的信托和委托贷款为底层资产申报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拟募集资金8亿元,票面利率3.85%;后期,进一步推动保理板块、科贷板块资产证券化;用两到三年时间,做大企业规模,推动信用评级,同时布局企业债、创投债发行。
3、开发供应链金融,扩大业务规模。集团债权类投资把边界定位在市域范围内,聚焦国有企业、国有平台和地方政府从资金募集到资金支付的全链条,切实管控风险,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大商业保理市场开拓,开展可再保理、可发行底层资产证券化和可循环放杠杆的金融供应链保理业务、应收账款业务。今年新申领的保理牌照,可以3亿元左右的注册资本金迅速做到10-20亿元的业务规模。科贷板块围绕园区二、三级企业开展应付款保函和小贷等业务,从源头上规避原有的在劣质客户群基础上建立盈利模式的高市场风险,更直接服务产业经济。
(三)做平台。“十四五”中后期,在获得主体信用评级后,集团将致力全面融入市域经济大循环,发挥国企优势,整合资源,逐步实现多业态经营。发挥金融人才优势和牌照优势,服务实体、共赢发展。将集团打造成为服务市域经济发展的债权投融资平台、股权投资平台、财富管理平台。
1、打造债权投融资平台。在资金募集和支付方面,服务市域经济。近年来,集团通过信托计划、委托贷款、商业保理等金融工具为扬州市域国企累计投放资金超过50亿元。一是发挥资金募集、投放的通道优势。在现有平台公司融资规模存量控制、增量受限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金融集团不在城投类平台名单、不在隐债名单,同时,又不受银保监会强监管的优势,尽可能为市县区地方政府筹措资金。二是发挥资金募集、投放的成本优势。受资本市场红区、黄区、地方财政收入等因素限制,我市部分县区融资成本较高,而金融集团为市级平台,同样的AA评级可以降低融资成本约1个点,同时,金融集团的融资产品由城控集团AAA评级提供担保,又能降低融资成本约1-1.5%,这就为市县区资源整合、共同降低融资成本提供了合作空间。三是发挥资金募集、投放的杠杆优势。现有平台公司,银行借款、发债等受负债率的限制,融资规模一般为净资产的60%左右,而金融集团可以充分利用金融杠杆的优势,做到融资规模的最大化,既可以在资金募集端帮助地方国企,又可以在资金支付端协助解决应付困难。如保理公司、租赁公司、担保公司等按上级监管要求可以放大9倍杠杆,同时,金融企业可运用的产品也更多,除传统的银行借款、企业债以外,还可以运用资产证券化、资管计划、双创债、可交债等创新金融产品,基本上可以实现净资产5倍以上的融资能力。
2、打造股权投资平台。近年来,集团开展“项目投资”与“基金投资”相结合的股权投资模式,发起设立16支基金,基金总规模47亿元,累计投资企业126家。一是发挥股权投资基金的乘数效应。顺应市委、市政府加强招商引资、实现园区二次创业的总体要求,创投板块深度介入市域实体经济。加强各类基金的设立,通过“母子基金投资”到“项目投资”实现两级放大,其中母子基金投资可实现4倍放大,项目投资最低可实现4倍放大,通过“政策性基金→子基金→产业项目”两级放大传导,最低可实现16倍资金乘数效应。二是发挥产业投资基金的招商效应。加强与国内发达地区资管投资机构的合作。谋划设立基金产品,发挥基金的招商功能,以投促引,助力园区和县(市、区)主动接收先行地区的产业外溢、产业转移、产业配套和科技成果转移孵化,助力市域产业强链、补链、扩链行动。目前正在加强与深圳投资控股集团洽商合作,与其旗下AAA金融企业深圳高新投的框架合作已达成共识。三是发挥直接投资的精准效应。推进市场化基金管理人培育,找准政府与市场的平衡点,在海量项目中挖掘出行业龙头企业、拟上市企业,以股权投资促进企业发展。今年已投入拟上市的广陵区万方电子、在谈江都天和药业、开发区美德莱和邗江区的和天下,近期有望再实现一批准上市项目直投,打破集团近四年来无直投项目的“项目荒”。
3、打造财富管理平台。一是服务本地头部上市企业。迅速做大本地上市企业市值,是最低成本的招商、最高效率的强商、最低成本的亲商。围绕上市企业开展价值管理、定向增发和设立并购基金,助力夯实产业基础、开展外延并购、进一步做大做强。集团正着手与市内18家上市企业洽商合作方案。二是服务市域国有企业。为市域国有企业打通投资风险较低、收益较高的理财渠道,如购买货币基金、企业债券、国债回购、资管计划、收益凭证等。集团正与江都龙川集团、瘦西湖旅发集团等洽商深度合作。三是申请财富管理类牌照。依托头部市属国有企业,通过吸收成员单位资金、发行财务公司债券、参与银行间市场直接融资等方式,充分募集低成本资金,投放给有资金需求的成员单位,帮助成员单位降低经营成本,实现国有资本投资收益最大化。2021年,集团筹集1.5亿元参与江苏银行配股,制定交易策略,成功高位减持,实现收益达1.07亿元;实施江苏银行与交通银行股票调仓换股,仅半年时间即实现浮盈约3900万元。
下一步,扬州金融集团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更实干的作风、更有力的举措、更担当的作为,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地方优势产业集聚,进一步推进“强基础、扩规模、做平台”战略部署实施,把握好经营重点,突出主业、做精专业,提高服务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为扬州“好地方”建设贡献力量。       

球盟会官网集团